只有当中国和印度连同美国一道开始实现后现代转折之时,我们这个星球才有希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领军人物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博士

心路治疗工作坊

什么是心路治疗?

大卫·施沃伦博士

心路历程基金会是一家国际性非盈利组织,这个组织汇集了众多聪明才智,撰写专著,为大众提供讲座及其他相关资料。基金会的工作接受理事会的监管,但大多数教学及辅助项目都是由当地的分支机构自发组织的。这些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数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这些机构中的成员最初只是进行自我学习或通过互联网学习网上课程。

但随着人员不断增加,大家逐渐形成学习小组。心路历程系列书籍及讲座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日语、中文、希伯来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荷兰语。用葡萄牙语和荷兰语撰写的心路历程书籍最近也被翻译成英语,其他语言的翻译工作也正在进行。心路历程核心内容由258篇讲演组成,人们可以登录www.pathwork.org,免费下载这些讲演稿。 心路历程的相关课程并非全新事物。那些切实对自我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研究源自恒久哲学所沉淀的智慧。自人来起源起,这种智慧就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尽管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这些形式和方法不可避免的有所改变,但最根本的理念依然保持不变。心路历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完整的世界观,使学习者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并且充分理解那些古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心路历程研究中所涉及的心理学方面,侧重于如何意识到人们在认知及心理方面的错误概念、扭曲的人格、恶意的抵抗以及被压抑的情感并加以更正。换句话说,通过关注内心中负面的、错误的和破坏性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无论面对怎样的内在自我,人们都会找到内心中真正的本质,全身心地热爱自己。正如佛曾说:“度人易,度己难。”

心路历程—一条充满爱心之路

仁爱之心是贯穿258篇心路历程讲座的主要内容,并且解答了我们思想和言行为什么要遵照这一原则。讲座中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只能依靠爱心来应对,同时这也是最佳的选择。讲座中还列举了主张仁爱的许多理由,我想介绍两个主要原因: 有些人在童年时,家长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有时,这种因素会导致孩子经常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希望时时得到关爱。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感到很沮丧、伤心和痛苦。孩子经常会知错犯错,他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可望已久的关注和爱护。孩子很难接受遭到拒绝时的痛苦,所以他们会尽力甩开痛苦、麻痹自己或者否认受到伤害。没有人喜欢忧伤的感受,所以大家就会有意建造起内心的防线,以避免遭受痛苦。 然而,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次经历痛苦会释放人们混沌的精力,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由于时间有限,我就给不做具体解释了。简言之,心路历程理论阐述了三种心理防御手段,而人类通过这些方法来麻痹痛苦:退怯、屈服和攻击。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将这三种防御手段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段不仅毫无效果,还会重塑我们在童年时所经历的痛苦,而这些痛苦又是我们极力躲避的。随后,我们就会被困在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里,错误地认为只要更加努力的防御自己(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委曲求全、胆怯退让),就会得到我们所期待的东西。我们内心中的儿童自我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护,并总认为整个童年都缺少这些关注和爱护。只有清晰地意识到、理解、感受和适当地释放那些最初导致痛苦的环境,人们才会制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不安和消极感受。心路历程治疗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我们意识到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感受,释放那些封存在错误理念、歪曲思想或压抑于情感之中的精力。

在童年时期,孩子是软弱的,他们没有力量保护自己。童年时期所遭受的伤害会影响大多数人的一生。但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导致有些人对人类毫无感情呢?我从心路历程讲座中节选了一段话,希望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沿着心路历程前行的人们,最初会遭遇一些消极的感受。正确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感受之后,人们就会体验到成熟并具有内涵的感受。人们就会感到从未感受过的温暖、仁爱和美好,而不再感到孤单。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以诚相待,而不再尔虞我诈、自欺欺人。这时,内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自信和自尊,而且会感到鉴定和满足。”情感成长与其功能 PWL 89
心路历程课程着重强调第二个理由—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友爱的态度。我们人类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生物,我们的创造能力超乎想象。无论在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都进行创作。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都是由每一个想法、态度、观点、感受,甚至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容构成的。换句话说,外界的现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切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所有意识和无意识中的内容。同样,当前世界就是所有意识形态的总和。 “所有思想和感受都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无论这些想法是正确、广泛的还是错误、狭隘的。同样,无论情感是喜爱还是愤怒;气愤还是宽容;恐惧还是平和,都会根据他们的本质进行创造。思想和观点会产生感受,而他们结合在一起又会产生态度、行为及影响力,从而组成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了解并充分辨认。” “由于人们常带有自相矛盾的想法,而且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经常改变思想和信念,从而导致结果与所创造的事物也随之而改变。目前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混乱、充满矛盾的生活中,这就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讲座194‘沉思:原理及不同方法’)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创造力,但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下面所引用的心路历程讲义强调对自己言行负责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有力的帮助就是不断地向自我意识不断前进。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帮助人们减轻痛苦和困惑。内心中对真理的渴望及现实状态使人们可以遵循的唯一出路,而这并不仅仅为了帮助自己,还能够改善整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纷争。”PWL 105:‘人与神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心路历程理论强调人们要意识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感受。只有真正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消极思想和言行,并且开始逐渐反思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根源,言行才会产生变化。正如中国谚语说:“吃一堑,长一智。”心路历程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工具,帮助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格上的扭曲与防范,随之逐渐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及困在身体内的精力。
对于不懂事的孩子,即便犯了错我们也依然对其百般疼爱。人无完人,无论年纪有多大。许多错误都是些无意识的反应,但如果我们事先能够了解这些问题都源自我们自己和他人,这些错误都可以避免。这并不是让我们逃避检验自我行为的责任,并且不再以审视负面结果为依据,对内心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外在的行为。然而,我们的生活经常被错误理念和扭曲思想所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这些导致错误理念根源时,一定要善待我们自己和他人。心路历程讲座里还列举了许多善待自我和他人道理;之前我所提到的两点,我自己觉得是更加透彻地了解自我的最佳方法。

总结及归纳:

心路历程是当代关于人类心理与灵性的理论,可追溯到远古流传下来的永恒哲学。它同时又十分实用,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人格,从而全面接纳自己、喜爱自己。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过程,心路历程使人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了解最深层次的自我。为了充分借鉴心路历程的精髓,我建议最好能够与接受过集训的、带有客观视角的人一起学习。正如心路历程讲座中提到的:
“只要心存疑念,事情就会失衡。人们总会夸大或低估某些事。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你的问题和内心的挣扎脱离出来,或许就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解决事情的曙光。。。精神法则适用于心理治疗和忏悔。这就是有容乃大。也就是说当人敞开心扉时,要勇于表示谦逊。”PWL 31:“羞愧” “心路历程的主要效果是使人们了解到自身的原因和效果,以及带给人们的那种强壮、独立、自立和公正的感受。”PWL100:“面对痛苦的消极模式”

中国国内互联网对中文版《坦呈自我》的评价

最开始,在书店茫茫的书从中,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不知道各位书迷,或者是心理学书迷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很多时候看一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大致就对这本书的大概有了个了解。是独竖一帜的新观点,还是不断的炒冷菜。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去年的十一月底,到现在已经快一年过去了,这本书大概也有七八个月没看了,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好恋人,即使分开了很久,心理也依然挂念。对于里面的很多理论,比如低级自我,高级自我,我觉得读者没有必要那么深入进去,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或者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来说,想要钻出来也不可能的。 不一定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做,只要坦呈自我,像封面那样,把阳光带进黑森林里去。 那么一定会海阔天空。

最近在读一本心理治疗的书,名为《坦呈自我》。。。这本书为心理治疗的不同阶段提供了积极的建议并总结了如何面对、解决人性中的消极方面以实现和谐的婚姻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坦呈自我》最重要的贡献。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c4c4f0100fw8o.html

在我所看的书中,有几本却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的,如苏珊·赛森格的《坦呈自我》,无论何时拿起,都能发现让自己茅塞顿开的观点。比如,本文的标题所说的,人类的意识本来就是矛盾对立的,而大多数人却执着于一面,因而常常自伤伤人。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337154/

这本书为精神道路发展的诸多步骤提供积极的建议,帮助人们面对并转化低级自我,希望人们将自己从内心的恶和世界的恶中解放出来。 引自天津日报

勇敢面度低级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 苏珊赛森格在《心路历程》中提出了面具自我、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理论。她认为许多人戴上了面具,将低级自我隐藏在面具下,也使得原本会提升我们生命质量的高级自我无法主导人生。因此,她认为人们应努力的放弃面具自我,进行这场生命的革命,哪怕再痛也是值得,因为最终我们会擦掉所有灰尘,发现一颗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心,那就是我们的高级自我。 但是,只有勇敢的面对低级自我,才能真正的做自己,成为自己,哪怕只有一天,也是值得的!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也。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18482/

关于举办“首届心路治疗工作坊”的通知

为提升广大心理咨询和教育培训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美国心路治疗学会、北京怀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定于2018年9月下旬在北京和成都两地举办首届心路治疗工作坊,特邀美国心路治疗学会负责人、著名心路治疗学家大卫·施沃伦博士(David Schwerin Ph.D.)和著名心路治疗专家、心理学博士布莱恩·奥唐纳(Brian O'Donnell Ph.D.)来华传授当代西方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路治疗。

通向幸福和成就的到底是哪一条路?
——2019第二届“心路治疗工作坊”,回炉重铸!

“心路治疗”具有浓郁的后现代心理学特色,它不仅是一种西方新兴的心理疗法,它更是现代人精神(灵性)的生活指南。心路治疗的基本主张、咨询原则和方式,雅正而朴实,广大而精致,人类精神发育到非常丰盈的程度,才有这样的产出物。即便你不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前往领略一番,也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通知请点击详情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我们需要Pathwork!

在2018年的九月份,在施沃伦博士的慷慨帮助下,我参加了从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心路治疗工作坊。导师团队包括大卫·施沃伦博士、布莱恩·奥唐纳博士、王治河教授和武枫女士。在为期两天的工作坊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平和与幸福。

心里话很多,竟不知如何下笔,只好跟随自己的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两天的时光给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王教授的朴实真诚,施沃伦博士一心要将Pathwork带入中国的人文情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工作坊的人包括各行各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当下那个场合中,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外在身份,我们都是一心追求心灵安宁与幸福的孩子,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这真的让人惊讶与震撼。在那种氛围中,我们很自然地卸下了外在的束缚与枷锁,很自由地释放自己的苦闷与喜乐,而且我们互相信任,彼此真诚,那种感觉真的美好!

随着自我认识越来越清晰,我察觉到了自己身上浮躁的气息。虽然没有想过一劳永逸,但总是好高骛远,不够踏实。也许是内心的不安全感作祟,长久的自卑和自我否定让我特别痛苦,急着向别人证明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称赞:瞧,人家多厉害!我一直选择用学习来证明自己,但在这条路上,总有种逆水行舟的感觉,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曾经王教授告诉我,要跟随自己心,做自己真正喜欢、热爱的事情。从那之后,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过,我究竟热爱什么。也做了一些尝试,帮助David翻译Pathwork演讲稿,去外面参加心理学会议,联系北京的老师积极参加心理学的峰会活动,这个过程中有收获,也有挫败感。收获在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让我的思想活动不在局限于身边的琐碎和眼前的成败,挫败感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理想的自己有很大差距,这一度让我很痛苦。但我没有停止追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的价值感主要来源是什么?我没有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因为我想活出意义,而这前提是寻找到自我,了解关于追求心灵幸福的知识。心路治疗工作坊像一个种子,它根植在我的内心深处,时刻提醒我不要在错的路上一去不返,它让我看到了关于自己新的可能。

当下的社会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大家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追求幸福却成了越来越难的事,价值观似乎越来越多元化,但我们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其实越来越单一,追求名利,追求稳定。我们很多人似乎还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时代变了,我们没变,追求一些过时的思想观念,这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有思辨精神,勇敢一点,爱自己一点,而爱自己最好的方式便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而这不仅是对我们自身负责,也有利于我们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为别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小小贡献。正如王教授教导我的,如果心里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小家,这个人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虽然我自认为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王教授那样大的家国情怀,但我依然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前提我会牢记一点:做忠于自己的事。

有王教授、武枫老师这样的前辈做指引,有Pathwork工作坊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我感到很幸运,虽然我们大家行走在不同的生活之路上,但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
探索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痛苦,但这是值得的,心路治疗工作坊正是自我探索的良机。带着善念与感恩,写下这些文字与大家分享。


2019.3.21

扩展阅读